首页 文案列表 纪录片解说词 历史纪录片 纪录片《山河岁月》解说词脚本——第十九集:野火春风

纪录片《山河岁月》解说词脚本——第十九集:野火春风

文案配音员:立笑
历史纪录片 3396 分享
【字幕】天津博物馆
【同期声】天津博物馆历史研究部,刘翔,副研究馆员:“这个文物是何叔衡的女儿1961年捐赠给咱们馆的,这可是咱们国家的一级文物。”
【字幕】何叔衡,谢觉哉
这块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的怀表,它原来的主人是何叔衡。1934年9月的瑞金,何叔衡与同乡好友谢觉哉告别之际,把自己的怀表送给即将长征的谢觉哉。每一次告别都期待重逢,但两个人都没想到,怀表成了他们永别的见证。
1934年,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主力被迫开始长征。10月9日,中央红军开始战略转移的前一天,病床上的陈毅得到周恩来通知,因他伤情较重,不能远行,需要留下来坚持战斗。项英和其他一些重要领导人也被留了下来。走还是留,谁都不知道将会面临怎样的困难。但相比于走,留下来或许需要更多的勇气。
中央划定瑞金、会昌、于都、宁都四个县城之间的三角地区为留守红军最基本的地区和必须最后坚守的阵地。留守红军共有三万余人,其中,伤员就占了一半。国民党当局除安排重兵对中央红军主力进行堵截和尾追,同时,仍以八个纵队数十万兵力向苏区腹地进攻。敌人的包围圈越缩越紧,形势已经危在旦夕。从1935年1月起,苏区中央分局书记项英不断向中央请示留守红军该何去何从。
【同期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徐占权,研究员:“(1935年)2月5日,(中央)正式给他发了个电报,根据中央的指示,坚持开展游击战争,很快就实行了转变,组织方式的转变,斗争方式的转变,实行了九路突围。”
【字幕】连环画《火种记》,沈尧伊(2019年)
留下来的共产党人和红军指战员继续拿起枪杆与敌人战斗,在南方八省形成15个游击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在这段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每一天都可能成为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没人知道漫长的考验何时才能结束。
【同期声】邓小燕,邓子恢之女:“我妈妈当时跟我说,那时候谁知道是三年?完全没有(预料),(不)知道什么时候是终结、什么时候可以下山。可能是五年,也可能是十年,甚至是十五年。”
【字幕】陈丕显(1916-1995)
在敌人重重围困下,不仅粮食紧缺,疗伤药物更是奇缺。1935年9月,陈毅腿上的伤口再次感染,警卫员只能用手去挤脓血。在陈毅身边的陈丕显曾这样回忆:“连负伤时碎在里面的一块小骨头也挤了出来。接着,警卫员帮他用盐水把伤口洗净,用万精油抹在盐水煮过的布上,再用竹签子把它一点一点地塞进伤口里去。”
陈毅(1901-1972),《三年游击战争回忆》:“行动当中,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是致命的。走路,无论如何不能暴露目标。前面走,后面一定要有人打扫脚印,以后我们就走水沟里,根本留不下脚印。上岸草被踩倒了,再扶起来。”
【字幕】油画《南方三年游击战争》,陈祺、陈坚(1980年)
1937年5月,江西赣州大余县梅岭,面对大批敌人近在咫尺的连续“搜剿”,被困20多天的陈毅抱定必死的决心以诗明志:“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就在这样的险恶环境下,陈毅和战友们熬过了一千多个日日夜夜。
【字幕】福建,龙岩市,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
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这张80多年前的借条讲述着闽西红军与当地群众的信任关系。
【同期声】讲解员:“借谷50斤,写得非常清楚。当年的这个战斗岁月,红军在行军路上没有粮食,怎么办呢?他们只好向当地的老百姓去借。有借有还,所以说写了这个借条。”
【字幕】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
长征前夕,毛泽东建议张鼎丞:“你还是回到闽西去,那里你熟悉,可以坚持,可以发展。”张鼎丞家乡就在闽西永定县,中央红军长征开始后,他立即回乡组织游击队。在张鼎丞、邓子恢和谭震林领导下,以红八团、红九团为主力的闽西游击队迅速发展到两千多人。面对闽西游击区的发展,国民党集中十多万人的部队展开“清剿”,红军生存环境迅速恶化。
【同期声】邓子恢夫人,红军老战士,陈兰,时年82岁(1995年采访):“我们住在大森林里头,他一烧饭,那个烟就上去了,晚上的火光也很大,基本敌人的碉堡比我们住的地方还要高。白天怕火烟,晚上怕火光,基本吃生的东西。1936年的5月份,我们就三天三夜也没有睡觉,也没有饭吃。”
南方潮湿环境下,最难熬的就是连绵阴雨。
【同期声】邓子恢夫人,红军老战士,陈兰,时年82岁(1995年采访):“这个下雨,最苦的时候是下着毛毛雨。”
【同期声】邓运,邓子恢之子:“只有一把油布雨伞,两个背靠背靠着,腿一下全是在水里、在雨里,只有把上身保护着。”
【同期声】邓子恢夫人,红军老战士,陈兰,时年82岁(1995年采访):“邓老穿的雨鞋,这个里头的脚都烂了,一天都没有干过。”
无论冬夜多么寒冷,雨季多么漫长,共产党员们的坚持从未动摇过。
【同期声】邓运,邓子恢之子:“三年中就没有住过房子,有山洞算好的,没有山洞只有在大树底下,露宿。”
【同期声】邓小燕,邓子恢之女:“(我父亲)下山的时候,当时脱这个鞋的时候,脱不下来,已经跟脚都粘在一起了。所以找来一把剪刀,用剪刀把这鞋一点一点地剪下来。”
【字幕】邓子恢,陈兰
邓小燕曾经非常好奇地询问母亲,究竟为什么你们能够坚持下来。
【同期声】邓小燕,邓子恢之女:“他们就是凭着一种信念,要为人民过上好日子,要让天下的农民都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好生活。”
同样是信念,对于共产主义的信念让革命群众始终给予红军最无私的支持。
【同期声】张泰山,张鼎丞之子:“成千上万的革命群众被杀掉,整个整个的村庄被‘清剿’,甚至连老人和小孩全部屠杀掉。”
即使这样,也无法割断群众与红军的血肉联系。
【同期声】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政协,罗士卿,原主席:“这个地方是个夹层,前面是床,后边就是夹缝。地下党的负责人和游击队员,就是红军游击队员就是藏在这后面。”
【同期声】闽西红军游击队交通员,邱美宏,时年93岁(2008年采访):“被国民党包围的时候,去游击队那边的路有人守,它是两个人守,守一晚上,两支枪在等着,有点动静枪就打过来。怎么办呢?我就这样爬。那时候背的袋子是黑的,也不敢用白的,慢慢爬,起都不敢起来,起来就被他看到,非常危险的。”
【同期声】张泰山,张鼎丞之子:“后来群众听到是我们父亲的声音,还是开了门,把家里最后一点粮食拿出来。我父亲每讲到这个情况的时候,都热泪盈眶。”
【字幕】张龙地(1881-1969)
冒死掩护红军的老百姓让毛泽东也常常挂念着。闽西革命根据地张龙地解放后一直期望见到毛泽东,1957年5月她终于实现了夙愿。那一刻,镜头里的三个人格外开心。
【字幕】叶飞(1949-1999);陈仪(1883-1950);叶飞骨灰安放于厦门烈士陵园(2000年4月)
闽东游击区的红军主力是闽东独立师,担任师政委的叶飞年仅20岁,是一位从菲律宾归国的华侨青年。在他率领下,闽东红军与强敌展开了三年殊死战斗。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福建省政府主席陈仪见到叶飞,发现他只是一位23岁的白面书生,不由大吃一惊。陈仪更不会知道,经历生死考验的叶飞心包和肺叶间还一直留着一颗弹头。1999年叶飞去世,家人才在他的骨灰里找出了这颗埋在体内66年的弹头。
【字幕】江西,上饶市,横峰县;黄道(1900-1939);黄知真(1920-1993)
2020年8月,江西横峰县,革命先驱黄道的故乡,人们深情纪念他的120周年诞辰。“踏火归来又赴汤,只身亡命是寻常”,这是闽北游击区创建者黄道在敌人重重围困中写下的诗句。中央红军长征后,中央苏区失守,黄道立即率领队伍走进闽赣边界的武夷山区坚持斗争。在黄道身边还有他的长子黄知真。黄知真从15岁起就参加了对敌作战,经过枪林弹雨的洗礼,1937年,黄知真代表闽北红军与国民党进行大洲和谈,达成了共同抗日协议。那一年,他仅仅17岁。
【字幕】浙江,龙泉市,住龙镇
浙江龙泉市住龙镇,红色旅游的持续升温让乡亲们找到了一条全新致富路径。
【同期声】廖永龙,住龙镇导游:“就是粟裕蒋军的游击队开到我们这里,晴天挂着蓑衣的时候,周边都是山,远远望去蓑衣挂在那里,就是说明有国民党(部队)存在。蓑衣拿下来,就一切都平安。”
【字幕】粟裕,刘英;连环画《火种记》,沈尧伊(2019年)
三年游击战争期间,这里属于浙南游击区。1935年春,由粟裕、刘英率领的红军挺进师进入浙江南部。挺进师在中央苏区时已习惯于打仗集中兵力,但面对蒋介石嫡系部队的数十倍兵力,红军集中兵力必将无法生存。粟裕提出,以小股部队实施突击短训。
《粟裕回忆录》:“只出去三天,三天后在什么地方和我们会合,会合后再出去,增加到五天。这样,他们单独行动的办法多起来了,信心也慢慢增强了。”
整支队伍迅速适应了分散游击,在敌人重重围困中,浙南挺进师顽强生存了下来。正是三年游击战争期间,粟裕磨练了自己用兵奇谲、行动迅速的战术风格,成为一代名将。
三年岁月里,红军将士克服了种种挑战人类生存极限的艰难困苦。但对他们来说,千苦万苦,莫过于同中央失去联系之苦。
【同期声】中国人民解放军原福州军区,王直,副政委(2008年采访):“消息不灵通,到华侨家里面去收集旧报纸,从那个地方看见红军的消息。”
【字幕】方方(1904-1971),闽西南军政委员会政治部主任
闽西游击区较早获得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的消息。1937年4月,方方踏上了去往陕北的曲折路途。
【同期声】方燕明,方方之子:“当一个老游击队员从山上下来的时候,肯定和整个社会有着格格不入的地方。首先要改造(变)一下发型啊,这样能够更好掩护自己的身份。”
改换形象后的方方通过一条始终没被破坏的红色交通线,辗转香港、上海、西安等地,在当年6月13日抵达延安。得知了闽西游击区的情况,毛泽东对方方说:“你们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保留了这么多干部,保留和发展了部队,保留了20万亩土地,保卫了苏区广大群众的利益,这是伟大的胜利。”
【字幕】福建,长汀县,梅迳村;何叔衡(1876-1935);毛泽覃(1905-1935)
福建长汀县梅迳村,1935年2月24日,何叔衡在突围途中身负重伤,被敌人残酷杀害。深山里的这座碑亭纪念着何叔衡的人生最后一幕。毛泽东的弟弟毛泽覃在瑞金的一场激战中牺牲,多年来,他的遗骸一直没有被找到。毛泽覃牺牲39年后,瑞金红林山区,村民们在石头下面发现了一枚红军时期的二等红星勋章。
【同期声】曹耘山,毛泽民外孙:“我觉得他把这枚勋章丢在那是告诉后人,他们在这里跟敌人英勇战斗,他们是捐躯了,鼓励大家继续战斗。”
【字幕】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期间牺牲的省级干部达25位,捐躯的基层官兵和革命群众更是不计其数。福建宁德百丈岩记录着九位烈士的悲壮故事。1936年10月,闽东独立师第三纵队120余人在宁德东源村遭敌人突袭,指战员且战且退,被敌人追上了山顶一条绝路。
【同期声】福建省福安市委原党史研究室,缪小宁,研究员:“二十多个战士,最后跟敌人在山崖上展开殊死搏杀。他们把所有的子弹都打光了,敌人把他们包围了。”
最后剩下的9名战士宁死不当俘虏,纵身跳下悬崖,全部壮烈牺牲。他们当中,有三名战士连姓名都没有留下。
【字幕】凌福顺(1912-1936)
上世纪50年代初,人们在一个地主家中发现了一张照片。这张由国民党记者拍摄的照片让凌福顺的形象永远定格于24岁的青春年华。1936年4月,闽东红军周敦独立营营长凌福顺不幸被俘。敌人的威逼利诱没能让他低下高傲的头颅。临刑前,凌福顺的表情依旧平静,那是对敌人的轻蔑,对于生命的坦荡。他对乡亲们说:“死没什么可怕,我凌福顺会绝代,革命永远不会绝代!”拍完这张照片后,敌人用凌迟的残忍手段将凌福顺杀害。
【字幕】连环画《火种记》,沈尧伊(2019年);粟裕(1907-1984)
浙南游击区,1938年初,粟裕身边还有500名战士,和三年前红军挺进师刚组建时人数相仿。他回忆说:“大部分面孔已经换了,除留下一部分同志坚持斗争外,多数战友把生命献给了浙西南。”1984年,粟裕去世后,根据生前遗嘱,他的一部分骨灰被撒在浙南山区。青山依旧,英魂永留,曾经的战友终于生死相依。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让我们记住这些浴血沙场的烈士,让我们记住这段艰苦卓绝岁月里的15个游击区。
【同期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徐占权,研究员:“红军游击队能够坚持下来,而且能够取得胜利,最根本的一条,是对党的忠诚,对中国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念是坚定的。他们就是凭着这种坚定的理想信念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而且最后取得胜利。”
1937年10月,经过艰苦谈判,南方八省保存下来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成新四军。1938年2月,南方的各游击队在皖南重镇岩寺整编为新四军第一、二、三支队,江北各游击队在安徽霍山县流波䃥整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随后,他们开赴大江南北,投身抗日战争的洪流。
三年游击战争,各个游击区在与党中央失去联络的情况下各地独立地进行斗争,最终保存各游击区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要支点,使各游击队成为最好的抗日军队之一部。

免责声明:以上整理自互联网,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我们重在分享,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请联系在线客服在24小时内删除)

为您的创意找到最好的声音

平台累计配音,超40,050,000 分钟

  • 品质保证
    15年专注网络配音行业 500+国内外专业配音员
  • 多种配音
    中文多场景配音 提供小语种配音
  • 公司化运作
    提供正规发票 签订服务合同
  • 双重备案
    工信部公安双重备案 取得文化经营许可证
  • 7*14全天候服务
    公司实现轮流值班 9:00-21:00都有客服
更多